2016年是生鲜电商领域最受资本追捧的一年。根据公开的披露,全年无论融资事件还是融资金额,总量上都超过往年:至少30家公司获得了总计超过10亿美金的投资。一半是海水,一半是火焰。这是生鲜电商领域一直以来的核心特征,总有人挂掉,也总有人涅槃重生。
当所有人都以为生鲜电商与其他风口或者赛道一样,讲究的是胜者为王的时候,它在用血淋淋的事实提醒大家,这其实是一条崇尚剩者为王的赛道。
但生鲜电商是一个例外。这条赛道同样需要资本,需要概念。诡异的是,仅仅有钱是不够的:它不存在浓缩的赛道,也不存在谁把谁干死的零和博弈模式。在生鲜电商领域,有钱任性基本等于找死。
从2005年开始,代表的传统玩家先后成立,拉开了生鲜电商的序幕。事实上直到2012年,以本来生活推出火爆社交媒体为契机,生鲜电商才真正受到了资本的疯狂关注。
一晃过去12年了,生鲜电商这条赛道可能是中国互联网创业版图中,时间跨度最长、公司涌入最多、资本卷入最频繁、模式试错最久的一条赛道,到目前为止,还没有诞生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。赛道之长,超出了无数人的预期。
2012年,本来生活创立的时候,正值垂直电商的创业高潮,正如很多服装电商、化妆品电商一样,生鲜电商也被归为一个垂直品类,由此又延伸出很多更细分的生鲜电商。
五年之后,鞋子、服装、化妆品等垂直电商都已经在巨头射程之内,唯有生鲜电商,是巨头目前尚未完全占领的阵地:无论是自己做,还是投资布局,这是一条依然不被巨头主导的赛道。
五岁的本来生活并没有对外透露营收方面的数字,但作为全品类生鲜电商的代表,其行业地位毋庸置疑。本来生活能走到今天,证明了生鲜电商是没有捷径可走的。
为什么做平台?
不管是后来的平台巨头,还是垂直新贵,每一家电商的崛起,都是从一个单品切入,一步一步扩充品类,走向平台的。
电商不只是卖货,还包括物流、配送、仓储等环节。从单品出发,就需要与此相应的物流配送仓储体系;一旦过渡到多品类、全平台,相应体系就要升级换代,也就是「在什么山唱什么歌」,这几乎是所有电商演进的不二法则。
这么多年来,生鲜电商之所以既热闹又惨烈,就是因为一波创业者倒下了,很快又涌进下一波。频繁有人当炮灰的原因在于,很多创业者都想单品致胜,比如在南美有海鲜渠道,就专做那里的海鲜,结果就容易造成品质无法保证,供应不稳定,而且你所有的供应链都是围绕海鲜,很难扩充到水果这样的品类。
对于生鲜电商来说,有些品类容易切,但不容易从它再去扩充。比如从水果切到肉蛋类,这个跨越其实是对原有冷藏、配送等环节的彻底颠覆。虽然本来生活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生鲜全品类的战略,但知易行难。
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,当把每个都趟一边、熟悉一遍,就算竞争对手追着打,本来生活也有很大的迂回空间。曾有竞争对手跟本来生活拼荔枝、拼阳光金果,这是单品对平台的较量,单品策略的问题在于,你是在押上身家性命跟平台拼;单品考虑的是数量,平台考虑的是质量,而生鲜电商最大的特点是,用户只认质量。
生鲜电商是个垂直电商,但由于品类的极端非标化,生鲜电商又是个平台生意,因为传统电商所有的物流、仓储、配送、履约等模式,几乎都不适合生鲜电商。
综合性平台型电商不一定能搞定这些事情。因为它要求你必须深入介入供应链和渠道,而这并不是每个公司、在每个方面都具备所有的能力,特别是当你自己没有趟过坑的时候就往下跳,很危险的。
从品类上看,本来生活是垂直电商,但从运营实践上看,其实早就开始平台化了。很多行业都有从0到1的过程,生鲜电商是需要把从1到10甚至到50的某些环节,直接放到从0到1这个过程里做。
生鲜电商又是个例外。2014年,一家融了几千万美元的生鲜电商在上海地铁狂砸广告,提出了19.9元的蔬菜礼包、水果礼包,不到一年,这家公司就倒闭了,原因不是烧钱,而是烧完钱依然留不住用户。
2016年,又有一家融了很多钱的公司用了相同的方式买流量,上海满地铁都是菜园的广告,最后无奈转型了。这种被业内称为「薅羊毛」的获客方式,几乎从来没有被本来生活使用过。只有去年上半年差一点。
这让本来生活高层迅速作出调整:从追求规模切换到追求效益。
追求规模就要烧钱,别的行业可以烧出独角兽,生鲜电商还真不可以,凡是烧钱的,买来的都是垃圾流量,留不住,只有最大化服务好现有用户,才能产生效益。半年之后,也就是2017年的1月份,本来生活B2C业务的现金流开始变正了。
因为每个和吃有关,所以品质是生鲜电商的立命之本。高品质就意味着成本更高,以土豆为例,普通菜市场通常采购价为8毛、一块钱一斤,本来生活则挑选6、7块钱一斤的优质产品。目前本来生活的客单价在150到230元之间,而之前主打经济的垂直电商,客单价大多几十块钱。所以说,真正的生鲜电商,是天生与经济不兼容的。
本来生活的创始团队以及中高层,大部分都具有媒体背景。
做生鲜这件事就意味着要在细节考究和随机应变。以冷冻肉为例,多年来这种肉大多来自直接屠宰的牲畜,但直接屠宰有个问题,只有当天宰、当天吃才能最新鲜,如果隔夜,就会导致肉产生很多汁水,这种汁水原本是在肉中最有营养的,一旦流出来,肉的营养就损失大半。所以,在创业初期,本来生活对隔夜冷冻肉的处理,就一个字:扔。
对于生鲜电商来说,货源问题解决了,其实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解决了,关键还在配送,而且配送是个大坑。最早的生鲜配送,都是从做海鲜批发生意的那里学到的,叫低密度泡沫箱,其实就是一个白色的箱子里装好多冰。
让用户满意,就是让自己舒服。虽然客单价很高,但本来生活的重复购买率在生鲜电商领域是很高的。
回归生意本质
本来生活的第一笔外部机构投资,发生在2013年年底,而此时本来生活已经创业近两年,基本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,这个过程中已经打造出经典爆款案例。
那一年是垂直电商的泡沫期,做电商就要靠烧钱成为创投圈共识,很多生鲜电商也是从那一年开始,拿到了巨头的投资。进入2017年,走O2O模式的生鲜电商成为一大趋势,其实本来生活是最早一批尝试线下店的生鲜电商,早在2014年就在武汉等地进行试点,而B2B、B2C、O2O,几乎每个模式,本来生活都在做。无论是O2O还是B2C,都是在用不同场景满足不同需求。本质上,这是由用户需求决定的。O2O能够提升商品的交付时效,B2C能够上午订,下午就到。但B2C模式满足不了用户的冲动需求。O2O则满足了突然想吃什么就下个订单或者直接去店里消费的需求,是能满足冲动消费的。
消费升级不是单纯卖贵的东西或者质量好的东西,它的含义应该更宽泛。这个便捷不仅仅是指快,比如你可能觉得自己榨果汁太麻烦了,需要别人鲜榨的果汁;可能觉得做饭太麻烦了,洗菜太麻烦了,需要有人帮着搞成半成品等等。B2C、O2O都是在做场景的满足,并没有模式好坏之分。